發展夜經濟,各地業態同質化、單一化是亟待破解的難題之一。未來,如何更好地結合地方文化,打造文化、娛樂、健身等各類體驗型消費和品質型消費,也許是各地努力的方向之一。
入夜了,一線城市的白領們終于可以長吁一口氣,約上要好的朋友或同事去酒吧喝一杯;而在祖國的西南腹地,懂得享受生活的重慶男女早就圍坐在火鍋旁開動了,沸騰的紅油、味蕾的辛辣刺激仿佛是面對壓力較好的解藥……你有外灘十里洋場,我有千年古鎮;你是六朝古都,文化底蘊深厚,我卻是江南水鄉,風光旖旎。無論是一線國際大都市、二線省會城市,亦或是三線小城,近年來都開始瞄準夜經濟的蛋糕,爭相發力。
商務部調查結果顯示,我國60%的消費發生在夜間,夜經濟這塊“蛋糕”著實令人眼饞,但能否吃到這塊“蛋糕”還需要各地開動腦筋、各顯神通。據不完全統計,自2004年開始至今,全國已經陸續有十多個省、市出臺了關于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政策措施,其中包括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等一線城市,也包含天津、西安、重慶、南京、濟南等二線城市。
夜經濟,城市競爭新戰場
針對這一現象,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教授吳麗云表示,盡管有眾多城市都曾經發布過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文件,但明顯發現,自2017年后各個城市針對這一領域出臺政策的頻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。其中,北京、上海兩地均在2018、2019年連續兩年出臺政策推動本地夜經濟的發展。
“這說明近年來各個城市對夜經濟的重視程度得到了提升。”吳麗云分析,“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,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,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。近年來,有明顯趨勢顯示國家各種政策性文件的目標都是在促進消費,而發展夜經濟就是促消費的其中一個抓手。”2019年8月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《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》和《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》,均多次提及發展夜間經濟的問題,這意味著夜經濟發展已進入中央文件視野。
拒絕同質化
不過,發展夜經濟不可能一帆風順;相反,這是對城市管理、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的多重挑戰。以夜間城市交通服務為例,盡管多地文件中均提及將實施增開夜間公交、延長地鐵運營時間等措施,但目前來看,現實情況并不樂觀。新一線城市研究所今年3月發布的“知城·夜生活指數”顯示,全國城市中夜間公交覆蓋率超過50%的僅有兩個城市,且排名前十的幾乎都是南方城市。在擁有地鐵的32個城市里,只有不到一半的城市,在22點后地鐵仍在運營。
此外,各地夜經濟業態同質化、單一化也是亟待破解的難題之一。比如,不少城市的夜經濟業態仍僅僅停留在以夜市為主的餐飲上,不僅客單價低,而且缺乏特色。未來,如何更好地結合地方本土文化,打造文化、娛樂、健身等各類體驗型消費和品質型消費,也許是各地努力的方向之一。
不少城市已經有所動作。從北京故宮的“紫禁城上元之夜”和國家博物館每周六的“國博奇妙夜”,到西安“大唐不夜城”,再到天津“夜游海河”“夜賞津曲”,越來越多具有城市文化品牌特色的夜間體驗項目被推出,也受到了消費者的盡管困難重重,但夜經濟作為提振城市經濟活力的有力增長極,發展潛力巨大。如何突破體制機制障礙,構建成熟多樣的消費細分市場讓消費者“愿意去消費”,同時通過提升夜間城市服務管理水平,打造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治安環境,讓消費者“敢于去消費”,也許是所有希望打造夜經濟品牌的城市需要思考的問題。